孙权,在父亲孙坚与兄长孙策相继去世后,毅然挑起了江东的大旗,开始了自己的治国之路。他深知要想稳固江东的政权,就需要人才的支持,于是便开设了“招贤馆”,广纳四方英才,力求让有能力的人才为自己所用。在这个时期,许多文武双全的人才纷纷应邀加入了他的阵营,像诸葛瑾、鲁肃、步骘、陆逊、徐盛、顾雍、顾邵等人,都是在这个时期被孙权所招揽的。
正是凭借着这些智勇双全的谋士和将军,孙权才得以在江东站稳脚跟,并最终与曹魏、蜀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。公元229年,孙权自立为帝,宣告了东吴的霸业。然而,尽管孙权招揽了诸多人才,他却错过了四位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,若能得到他们的辅佐,他或许能够一统天下。这四位人才究竟是谁呢?
展开剩余77%诸葛亮
在赤壁之战前夕,孙权派遣鲁肃前往夏口与刘备商谈联手抗曹之事。刘备听后派出了他的谋士诸葛亮前往江东,与孙权面对面商议。诸葛亮渡过长江,抵达柴桑后,和孙权进行了深刻的对话。他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,指出:“天下大乱,您占据江东,我主公刘备掌控汉水南岸,而曹操则控制北方,兵力最为强盛。只有我们孙刘联合,才能共同抵御曹军的进攻。”经过这一番透彻的分析,孙权最终同意与刘备联手抗曹。
这是孙权与诸葛亮唯一的一次较为亲密的接触。孙权对诸葛亮的才华深感钦佩,心中产生了将他招揽到东吴的打算。但他仅仅派遣了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前来劝说他留在东吴,诚意远远不够。历史上刘备三顾茅庐,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,如果孙权能够多次诚心邀请诸葛亮,或许会改变历史的轨迹。但遗憾的是,孙权未能做到这一点,错失了这位世称“卧龙”的才子。
庞统
庞统自从出山后,最初选择了东吴,被周瑜任命为功曹,帮助周瑜击败曹仁并夺取南郡。然而,周瑜不幸去世,庞统被推荐给孙权,但孙权因为庞统的相貌丑陋,未能给他重用的位置。庞统心生失望,便离开了江东,投奔刘备阵营。起初,刘备也并未重视庞统,仅仅安排他担任了耒阳县令这一小职。
庞统显然不满足于如此低微的职位,作为与诸葛亮齐名的“凤雏”先生,担任一个小县令显然是对他才华的极大浪费。因此,他干脆不理会县务,最终被刘备罢免。然而,东吴的鲁肃在之后给刘备写信,推荐庞统,并表示庞统并非一般的人才。刘备经过一番面谈后,对庞统的才能深感钦佩,并将他重新重用。孙权错过了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,这一失误实在让人惋惜。
关羽
关羽在丢失荆州之后,败走麦城,最终被东吴俘虏。孙权和江东的文武大臣们都对关羽的英雄气概深感敬佩。孙权的第一反应并非要立即处决关羽,而是希望能够招降关羽。若关羽归顺东吴,凭借他在曹操和刘备阵营的威名,孙权轻而易举就能收复荆州,甚至可能威震四方。
关羽一生忠肝义胆,虽身在曹营,但始终心系刘备,屡次为曹操立下赫赫战功。即便被曹操收养,关羽从未忘记旧主。若孙权能以礼待关羽,关羽可能会感恩戴德,甚至可能帮助孙权攻打曹操,扩大东吴的疆域。然而,孙权的手下大臣却未能看清这一机会,反而以关羽“狼子野心”之类的言辞劝孙权斩杀关羽。最终,孙权听从了这些短视之臣的建议,将关羽父子处决。关羽之死,不仅丧失了一个大将,更错失了一个可能带来巨大利益的良机。
廖化
提起廖化,许多人都知道他是蜀汉的重要人物,并且在蜀汉的历史中始终存在。自从荆州被东吴偷袭,关羽败亡之后,廖化依旧顽强地生存下来,最后暂时归顺了东吴。作为关羽的主簿,廖化心中始终想着重归蜀汉,心念着刘备与蜀汉的事业。他通过诈死骗过东吴,带着母亲穿越千里,最终回到了蜀汉,得到了刘备的任命,成为宜都郡太守,并随即加入了讨伐东吴的行列。
若孙权能给予廖化更多的关照,或许他不会产生重返蜀汉的念头,也不至于离开东吴。孙权错失了这一位忠诚且勇敢的将领,这无疑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大失误。
结语
孙权虽然声称自己“礼贤下士”,广纳英才,但他对于人才的招揽并不完全真诚。他错过了四位对历史有深远影响的人物——诸葛亮、庞统、关羽和廖化。若能得到他们的帮助,孙权或许有机会一统天下。这四人中,诸葛亮与庞统是杰出的谋士,关羽与廖化则是顶尖的武将。孙权的这些错失,成为了他未能统一天下的关键所在。
(本文参考《三国志》)
发布于:天津市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