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人民网-安徽频道
群众的需求在哪里,移动服务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。中国移动安徽公司(以下简称“安徽移动”)持续践行“十项服务承诺”,以“民有所呼、我必有应”为指引,用一个个暖心故事诠释“心级服务”的深刻内涵,在江淮大地书写着央企的责任与担当。
银龄暖阳,村庄中的“移动温度”
灵璧县会庙村,一场连日阴雨后,一对年逾九旬的老夫妇家的互联网电视突然“罢工”。老人们因年事已高,对智能设备操作不熟,急得直跺脚。正在村里开展“便民服务日”的安徽移动志愿服务小队闻讯后,第一时间上门排查:装维人员蹲在地上仔细检查线路,市场部经理则从随身携带的“便民服务包”中取出电子血压计,为老人测量血压,并耐心叮嘱日常健康注意事项。故障修复后,老人紧紧攥住工作人员的手,激动地说:“你们到村里来,真是太方便了!这服务真是送到心坎里了!”
电视故障解除,老人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。安徽移动供图
这样的场景,是安徽移动“服务下沉”的常态。聚焦农村留守老人“数字鸿沟”与“生活不便”双重痛点,安徽移动在宿州等地组建多支“便民服务队”,配备电子血压计、移动看家设备、应急药箱等物资,以“固定服务日+流动走访”模式,常态化进村入户。从设备检修到健康关怀,从政策讲解到需求收集,服务队用“脚步丈量民情”,让农村留守老人“足不出户”就能享受贴心服务,更能在细微处感受到“安心”。
星夜疾驰,深夜里的“移动速度”
“您别着急,我这就过去。”晚上8点多,安徽移动宽带装维工程师刚结束一天的工作,便接到一位宿州独居老人的求助电话——家中宽带突然断网,因不会操作智能设备,儿女又不在身边,老人既焦急又无措。没有丝毫犹豫,他拎起工具包直奔客户家。
进门后,他先耐心安抚老人情绪,再俯身细致排查线路、调试设备,很快定位故障并完成修复。考虑到老人对智能操作不熟悉,他特意放慢语速,手把手教老人连接Wi-Fi、查看信号强度,反复确认老人能独立操作后才离开。
从下班到返岗,变的是时间,不变的是“民呼我应”的承诺。宽带装维工程师用一次深夜上门,将便利送到群众身边,更用“随叫随到”的责任与“手把手教”的耐心,让独居老人在深夜断网时也能安心。
安徽移动智家工程师深夜上门为客户解决宽带问题。安徽移动供图
科技防溺,烈日下的“移动守护”
“注意!水库东侧有儿童靠近危险区域!”午后,烈日高悬,安徽移动“智能防溺水系统”的监控大屏上突然弹出预警信息,值班员立刻紧张起来。
他迅速通过系统远程喊话:“小朋友们,这里很危险,请马上离开!”同时,将定位信息推送至附近的巡防队。不到3分钟,巡防人员赶到现场,将正在水边嬉戏的儿童安全带离。
这样的场景,在安徽泾县已屡见不鲜。安徽移动依托AI视觉识别与5G高速传输技术,构建起“监测-预警-处置”的闭环链条:当有人进入警戒区域,现场设备立即发出语音警示,5G基站将预警信息实时传至管理后台,值班人员通过手机APP远程喊话劝阻,并与巡防队伍联动处置。据悉,该系统自上线以来,已成功阻止32起溺水风险事件,用科技为群众生命安全筑起“防护墙”,让家长安心、让社会放心。(安移)
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