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面是文章的改写版本,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,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和描写。
---
1
元和十四年冬季,我在扶灵母亲的灵柩途经衡阳,恰好遇到了一位从柳州赶来的信使。自母亲去世后,子厚因未能亲自前来,只能通过使者向我传递慰问与关怀。我们曾约定,当我路过衡阳时定要相见。没想到,这次带来的却是子厚的死讯和一封绝笔书:“我命途多舛,终因谪戍而死,给友人添了麻烦。”
——刘禹锡《河东先生集》
当我握着那封讣告,悲痛如潮水般涌上心头,瞬间感到魂魄似乎被震碎了。在周围人群的喧嚣声中,我不顾一切地放声大哭,泪水如断线的珠子,无法止息。
“呜呼!子厚!你真的离开我了吗?今生再也无法相见了吗?”
展开剩余86%——刘禹锡《祭柳员外文》
我盯着远方的南方,听着桂水传来的悲鸣,不禁想起与子厚相识、相知的点滴往事。那段时光,像是一阵风,轻轻掠过,却永远留在心中。
2
贞元九年,我22岁,子厚21岁。我们一同考取进士,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进士。
“永怀同年友,追忆出谷晨。”
——刘禹锡《送张盥赴举诗》(节选)
那时候,我们志气满怀,各自怀揣着“不怕困难,势必前行”的决心,誓要在朝堂之上大展拳脚。我常常庆幸,能在最青春飞扬的时刻遇到子厚,彼此因志同道合而相知,最终成为挚友。
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捉弄人。那年五月,子厚的父亲去世,为了守孝,他放弃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。剩下我孤身一人去参加了考试,最终一举登科,获得了太子校书的职务。然而,这一职位并未持久,因为父亲的去世,我匆忙赶回扬州,为父亲办丧事,将他安葬在洛阳荥阳。
在守丧期间,子厚寄来了一方砚石,令我十分感动。我迫不及待地拿出砚石研磨,为了感谢子厚的深情厚意,我写下了《谢柳子厚寄叠石砚》:
“常时同砚席,寄砚感离群。
清越敲寒玉,参差叠碧云。
烟岚餘斐亹,水墨两氛氲。
好与陶贞白,松窗写紫文。”
这块砚石如同你的一片心意,石面清冷,敲击时音韵清脆如寒玉,石纹层层叠叠,仿佛天上的云层。每次研磨时,我都像是回到了那个和你一同登科的时光,那时我们的青春正灿烂辉煌,而如今,砚石和诗文成为了我唯一的寄托。
3
五年后,命运将我们再度拉近。我们同为韦夏卿的属下,分担了撰写表状的任务。随着古文运动的兴起,我们成为倡导者之一,最终因改革遭遇贬谪。十年之后,我们再度重聚于长安。
在宜城的善谑驿,我们重逢的瞬间,彼此对视,交换了一个温暖的微笑。我明白了,尽管十年的流放改变了很多事情,但我们之间的友情从未消逝。
在驿站的日子里,我们一起拜谒了淳于髡墓,思绪纷飞。淳于髡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智者,身为赘婿,却以卓越的才智获得了国君的尊敬。他运用机巧的语言和寓言故事,打破常规,成就了一段传奇。而这些,正是我渴望达到却尚未触及的境界。
我写下了《题淳于髡墓》:
“生为齐赘婿,死为楚先贤。
应从客卿葬,故临官道边。
寓言本多兴,放意能合权。
我有一石酒,置君坟树前。”
将诗送给子厚,他读后立刻赋诗回应:《善谑驿和刘梦得酹淳于先生》:
“水上鹄已去,亭中鸟又鸣。
辞因使楚重,名为救齐成。
荒垄遽千古,羽觞难再倾。
刘伶今日意,异代是同声。”
子厚的诗,巧妙地以“水上鹄”的典故起笔,让我不禁感叹:“你的笔锋真是敏锐,景与事如此融合。”
他叹气道:“我从你的诗中也得到了灵感。淳于髡虽然死去,但他的精神依然传世不灭。我们作为后人,应该怀念并学习这样伟大的人物。”
我的心情复杂,虽有志同道合的抱负,却又深陷流放的困境。即便有机会重回长安,也未必能如淳于髡般实现理想。
4
元和十年二月,长安近郊。子厚注视着春花烂漫的驿道,眼中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,激动地写下了《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》:
“十一年前南渡客,四千里外北归人。
诏书许逐阳和至,驿路开花处处新。”
我则在长乐钟声中听到了新的希望,于是写下《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, 余自武陵赴京, 宿于都亭, 有怀续来诸君子》:
“雷雨江山起卧龙,武陵樵客蹑仙踪。
十年楚水枫林下,今夜初闻长乐钟。”
那时我以为长乐钟是未来的象征,却没料到它只是一个新的贬谪的序曲。回到长安后,我满怀期待,但只等来了再次被贬的命运。
与旧友聚会时,心情低落,我写下了《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》:
“紫陌红尘拂面来,无人不道看花回。
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。”
这首诗的流传,让朝中新贵心生不满,也引起了唐宪宗的愤怒。我最终没有得到任命,而是被再次贬谪。
5
我的贬谪之路,把我带到了播州,那是一个远离文明的荒地。而我的母亲,年事已高,根本无法再经受这种迁徙。子厚深知我的困境,决心与我同行。我们踏上了漫长的路程,子厚的关怀和鼓励成了我前行的动力。
在离开时,子厚挥泪赠别,吟道:
“十年憔悴到秦京,谁料翻为岭外行。
伏波故道风烟在,翁仲遗墟草树平。”
——《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》
我亦回诗:
“去国十年同赴召,渡湘千里又分歧。
重临事异黄丞相,三黜名惭柳士师。”
——《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》
看着那逐渐消失的船影,我不禁想,若我们当时低头奉承,或许不会有今天的离别。
6
如今四年已过,子厚你依然活在我的记忆中。你走后,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文字。我整理你的遗稿,编成《河东先生集》,并斥巨资印刷出来。你永远不会被遗忘,你的才华将被后人传承。
今天有位
发布于:天津市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