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文共2568字,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
当34岁的王虹站在北大讲台解析百年数学难题时,前排专注聆听的不仅有“韦神”韦东奕,还有中科院院士田刚。这位从广西乡镇教师家庭走出的女教授,用她的非典型逆袭路,诠释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——热爱,是最高级的天赋;坚持,是最有效的捷径。文|肖代
01 教室里的“顶流”:韦神与院士为何而来?
近日,在北大数学科学学院,一位在黑板上流畅地书写着复杂算式的90后小女生王虹火了。
因为,台下第一排正中央听课的“学生”竟然是有着“北大扫地僧”之称的韦东奕“韦神”,而且一坐就连续三天。
展开剩余89%更令人瞩目的是,台下还坐着一位低调的听众——中科院院士田刚。一位年轻学者的讲座,能同时吸引国内顶尖数学家如此“追星”般捧场,其分量不言而喻。
王虹的确不是普通人。
她16岁考上北大,拿到数学学士学位后,又去法国和美国留学,之后拿到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。
2025年初,王虹与合作者发表了长达127页的论文,一举攻克了困扰数学界百年的“三维挂谷猜想”!这一成果震动了国际数学界。在纽约大学的报告厅里,从18岁新生到80多岁泰斗,全场起立为她鼓掌致敬。国际媒体纷纷预言,她已“锁定”数学界的诺贝尔奖——菲尔兹奖,有望成为全球第三位女性得主,更是首位中国籍获得者。
目前,王虹是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副教授。今年5月,她获聘为法国顶尖数学圣殿——高等科学研究所(IHÉS)终身教授,成为该所历史上首位中国学者。
02 非典型学霸:教师家庭走出的“慢热型”探索者
前段时间,协和4+4医学博士的董小姐与哈佛演讲的蒋小姐接连引爆舆论,“大小姐”翻车现场的背后,是我们普通人都不由自由地陷入“财富权力决定论”的无力与虚妄中。
而如今的“王小姐”又来了,却赢来满堂喝彩!
与来自大城市的“二代家庭的大小姐”不一样,王虹来自广西,父母就是乡镇的普通教师,而更令人意外的是王虹的“非典型”学霸身份——她与我们印象中数学天才出道早的认知不一样,从小没有在数学竞赛中表现突出,甚至高中时,曾经在学校排名100开外。
起点:广西的普通教师家庭
王虹从小就生活在中国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的广西平乐县,她的父母就是当地乡镇中学的普通教师。
教师的身份让他们懂得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揠苗助长,而在于点燃兴趣和保护好奇心。为此,父母很看重对王虹自学能力的培养,而不是强制她上各种培训班,去参加各种比赛。
这为王虹日后独立思考、勇于探索埋下了种子、打好了基础。
5岁时,她在父母指导下已掌握一年级全部知识,于是直接跳级上了小学二年级。每学期开学前,她都会提前自学一遍课本。自学能让她学会自己思考,避免学校“填鸭式”的教育。
在学习过程中,遇到不会不懂的地方,王虹很少向老师求助。她通常是自己查资料和思考,或者和同学讨论。这让她一直保持独立思考能力,而不是依赖老师。
高中:并非“传统学霸”
与想象中从小鹤立鸡群的“神童”不同,王虹在高中阶段并非年级顶尖。她曾坦言,高中成绩甚至一度排在全校100名开外。
但王虹并没有慌乱,而是依照自己的节奏,坚持自学和思考,慢慢追了上来。后来,她的成绩稳定在全年级前10名以内。
大学:并非“数学科班”出身,敢于“试错”转行
2007年,16岁的王虹以653分考入北京大学,但最初进入的是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。学习一年后,她发现自己对数学的激情更加强烈。
虽然没有奥赛金牌的加持,甚至没上过专门的数学竞赛班,凭着对数学本质的热爱和一股“钻”劲儿,她埋头自学,毅然挑战了竞争白热化的北大数学系转专业考试,并成功突围。
这次“试错”与成功的转行,是她人生中关键的第一步:追随内心所爱,并勇于付出行动。
2011年,王虹拿到了数学学士学位,之后去法国进行深造。在法国时,她做数学研究有些迷茫,索性就去学建筑了。
她学了半年建筑,觉得建筑更难,于是又回来学数学。
转回来的原因很简单,她不知道学建筑该怎么学,但学数学至少知道怎么学。
03 逆袭之路:从“试错”到“登顶”的十年坚持
王虹的学术之路,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关键词:坚持热爱,长期投入。
本科奠基: 在北大数学系,她扎扎实实打基础,2011年获得学士学位。
海外深造: 她远赴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攻读硕士(2014年),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(MIT)攻读博士,师从调和分析领域泰斗拉里·古斯教授。正是在这里,她展现了惊人的学术勇气——敢于质疑权威,推翻了导师的一个猜想(其导师是菲尔兹奖提名者)。2019年,她完成博士答辩。
博士后与研究:博士毕业后,她先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,并成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教授。2023年,晋升为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副教授。
从高中排名百名开外,到非数学专业本科起步,再到最终站在世界数学之巅,王虹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。这条路上没有“神童”的速成光环,有的只是对热爱领域的不懈追求和日复一日的深耕细作。
她的成功,是“一万小时定律”的生动诠释,更是对“坚持长期主义”的最佳注脚。
04 启示:真爱、试错与坚持的力量
王虹的成长与成功给我们深刻而鲜活的启示:
让孩子找到“真爱”远胜于追逐“热门”或“速成”:王虹的父母作为教师,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他们没有强迫她走“竞赛捷径”或追求热门专业,而是支持她从地空学院转向数学系,支持她探索自己真正的热爱。教育的首要目标,不是制造千篇一律的“学霸”,而是帮助孩子发现并点燃内心那团独特的火焰。奥数金牌并非数学家的唯一路径,对学科本质的痴迷与理解才是核心驱动力。
“试错”是成长的宝贵财富,弯路亦是风景:王虹的经历充满了“试错”:高中成绩不拔尖、本科“选错”专业又转行。这些在传统眼光里可能是“弯路”或“不足”,但恰恰是这些经历,让她更清晰地认识自己,锻炼了自主选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家长和教师应给予孩子“试错”的空间和包容。 允许他们在安全的范围内探索不同可能性,不必步步精准,每一次探索都是自我认知的深化。走点弯路,只要方向最终指向热爱,就不可怕。
“坚持”是成就的基石,长期主义方能致远:攻克百年难题绝非一日之功。从高中对数学萌生兴趣,到本科转专业打基础,再到海外十年磨一剑的深造与研究,王虹的成功是长期专注、持续投入的结果。尤其是在攻克“挂谷猜想”的过程中,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未知的挑战,她展现出的韧性至关重要。这启示我们,在孩子教育中,与其追求短期内的成绩飞跃,不如培养他们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的毅力,以及对热爱之事持之以恒的专注力。 告诉孩子,伟大的成就往往需要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。
父母身教重于言传,营造热爱知识的环境王虹的父母作为一线教师,他们的职业本身就传递着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教育的信仰。家中自然形成的书香氛围,父母认真工作的态度,无形中就是最好的教育。教师家庭不必过度焦虑于给孩子“开小灶”,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鼓励思考、支持探索、尊重知识本身价值的家庭环境,让孩子自主学习。父母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习的持续态度,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。
05 结语: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束光
当王虹在北大讲台上写下最后一个精妙的公式,掌声雷动。第一排的韦东奕,与其他听众一样,眼中闪烁着对数学纯粹的热爱与求知的光芒。这两位同龄的顶尖学者,一个(王虹)走向世界舞台,在合作中攀登高峰;一个(韦神)扎根燕园,在静思中探索深邃。道路不同,却同样璀璨,共同照亮了中国数学的星空。
致每一位教师和家长:请相信,你们的孩子心中,都有一束独特的光。我们的责任,是细心呵护那束光,允许它有时微弱摇曳,允许它探索不同的方向,并坚定地告诉它:追随所爱,坚持前行,时间终将见证光芒万丈。 这,或许是这位“教师家的孩子”王虹教授,带给世界最珍贵的启示。
来源:现代与经典
关于版权、合作和投稿,请联系现代与经典客服微信xdyjd2005 或邮箱xy@xdyjd.com
发布于:江苏省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