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160年,匈奴的老上单于去世,他的儿子继位,号称军臣单于。为了加强与匈奴的关系,汉文帝将一位宗室女子嫁给了匈奴的新军臣单于。
三年后,公元前157年,汉文帝去世。公元前156年,太子刘启继位,即为汉景帝。在即位的同年,景帝再次将一名宗室女子嫁给匈奴军臣单于。
为何汉景帝连续两年与匈奴和亲呢?原因在于文帝早已预感到,汉朝即将迎来大规模的叛乱,而景帝则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内战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国家。
汉初,汉朝的总人口约为1300万,诸侯国的总人口约为850万。那时,汉朝的封国往往占据较大面积,通常一个封国包括二到六个郡(国)。这些封国的范围极广,甚至有些地方连城数十,疆域辽阔至千里,拥有铸币的权力,掌控军队,几乎无所不能。
在汉文帝时期,济北王刘兴居发动了叛乱,虽然被朝廷的强大军队镇压,但刘兴居最终被俘并自杀。紧接着,淮南王刘长也图谋叛乱,结果不仅被剥夺了王位,还被流放至蜀郡,最终在途中因绝食而死。
展开剩余75%汉景帝刚刚即位时,朝廷的控制力远不如前任皇帝,许多人认为他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诸侯叛乱的挑战。为了应对这一局面,汉景帝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的《削藩策》,开始削弱各大诸侯的权力。他先后发布诏令,剥夺了赵王刘遂的常山郡、楚王刘戊的东海郡以及胶西王刘卬的六个县。
赵王刘遂的封地,原本包含了十一个郡(国),其中包括文帝时期分出的三个郡:渤海、河间和广川(信都)。景帝削去的常山郡位于赵国的北部,包括常山、中山、真定三个郡,这意味着赵国的领土从八个郡减少为五个郡。
楚国原本有五个郡(国),在削去东海郡后,楚国剩下四个郡。历史上,楚国曾是强盛的王国,刘邦曾为了削弱楚国,亲自将楚国一分为二,北部设立新的楚国,定都彭城,南部设立了荆国(吴国),定都广陵。
胶西国的情况也类似,原本有两个郡和十一县,经过削减后,剩下五个县。最初由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的齐国,在汉朝初期庞大的封地面临削减,吕后与文帝时期对齐国的削藩也未停止,甚至将琅邪郡和其他地区从齐国中剥离。
经过景帝和武帝时期的逐步削藩,许多封国的规模逐渐缩小,最终只剩下了不足一个郡大小的封国。胶西王刘卬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,他因涉嫌卖爵行为而被削减了六个县,成了最早经历“削藩”并从一个郡规模削减的诸侯王,令他不得不屈服于这一变化。
在当时,诸侯王们感到愤怒和不安。与此同时,吴王刘濞开始秘密与其他诸侯进行联络,寻求组成一个联盟,计划共同起义反抗朝廷。此时,虽然诸侯们不敢公开反叛景帝,但他们已经悄悄为自己预留了后路。
吴王刘濞,作为代王刘喜之子,继承了父亲的封地,但性格上却与父亲截然不同。刘濞勇猛果敢,立下了赫赫战功,受封为沛侯,并随刘邦攻灭淮南王英布。刘邦在刘贾阵亡后,将刘濞任命为吴王,领土包括吴越五个郡,定都广陵。
当时,刘濞的太子刘贤被送往长安为质,与皇太子刘启(后来的汉景帝)交往。一次,二人因下棋争执起来,刘启情急之下用青铜棋盘砸向刘贤,最终导致刘贤死亡。尽管文帝得知此事后并未惩罚刘启,只是将刘贤的尸体送回吴国,吴王刘濞却震怒不已,并将尸体重新送回长安,宣称刘贤是他的儿子,理应葬在长安。自此,刘濞患病不再亲自朝见汉文帝。
刘濞在吴国掌权,借助矿产与盐业赚取了巨额财富,甚至一度富可敌国,民众对他敬仰有加,直至今天,扬州一带的百姓还将他奉为财神。
刘濞已经年届六十,身体早已衰弱,若非心有报仇之心,他或许早已不再有斗志。然而,削藩的威胁使得他决定起兵。刘濞联合了包括吴王、楚王、赵王、济北王、济南王、胶西王等在内的七个诸侯,发动了所谓的“七国之乱”。这场叛乱的领头者是吴王刘濞,紧随其后的是楚王刘戊、赵王刘遂、济北王刘志、济南王刘辟光、胶西王刘卬、胶东王刘雄渠以及淄川王刘贤等。
胶西王刘卬虽然封地较小,只有两个郡(国),但他积极联合了六个大国的诸侯,唯一没有响应的是城阳王刘喜。值得注意的是,刘肥的后代在七国之乱中占据了重要地位,七国中有六个是刘肥的儿子,反映出刘肥这个支脉自认为才是汉朝的正统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